三是制定法律法規鼓勵發展新能源產業。美國于2009年6月通過的《清潔能源法案》,明確規定要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,到2020年,電力生產中至少15%為太陽能、風能、地熱等清潔能源,并投資1900億美元用于發展新能源技術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。2008年和2009年7月,英國先后發布《氣候變化法案》和《低碳轉型發展規劃》,規定到2020年能源供應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應達15%,40%的電力來自風電等綠色能源。歐盟委員會已經將 “三個20%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” (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減少20%,可再生清潔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%,煤、石油、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量減少20%)變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法規。日本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和法律法規,促進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發展。
四是將發展新能源與改善生態環境、發展低碳經濟緊密相聯。由于目前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,而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很高,產生的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影響很大,因此各國都在發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,對高碳能源積極實現低碳利用。將發展新能源與改善生態環境、發展低碳經濟緊密相聯,出現了經濟安全、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三大戰略融為一體的趨勢(表2)。新能源領域的競爭不但引發國際資源爭端,還將擴大到其它如氣候、環境、難民等許多領域。
3.我國已將發展新能源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
我國政府已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%-45%,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。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場。根據我國“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”, 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45億噸標煤,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等非化石燃料將占一級能源消費中的15%,其中風電將達到1.5億千瓦,核電將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,太陽能發電將達到2000萬千瓦,生物質發電將達到3000萬千瓦。從2011年到2020年,累計在新能源領域的直接投資,將達到5萬億元。
從太陽能看,我國太陽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,生產規模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,2008年太陽能電池產量達2.6吉瓦。2009年雖然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,仍比2008年增產53%,達到4 吉瓦。2010年突破了10 吉瓦,占全球總產量近50%。國內現有29個省區發展太陽能,有370家光伏企業,其中多晶硅企業80多家,太陽能電池企業120多家。但產業鏈不協調,且產業整體技術薄弱,關鍵設備基本依靠進口,產業利潤有限。90%以上的市場依賴國外,導致行業風險很大,易受全球經濟形勢、國家財政狀況、補貼政策調整及需求量變化的影響。而國內市場主要在邊遠地區,尚需統籌發展。歐債危機以來西歐各國紛紛減少對太陽能的補貼,使我國光伏制造企業訂單和利潤大幅度下降。美國“雙反”調查,限制我國電池片出口美國,國內企業被迫從其他國家進口(包括在美國設廠)電池片。太陽能產業面臨較大調整壓力。但同時,我國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光伏產業規劃和補貼額度,2012年光伏發電規劃達到5吉瓦,補貼額度達到1.7吉瓦,這使部分國內光伏企業獲得一線生機。
從核電看,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落后于發達國家,市場空間巨大。截止2011年8月,我國已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有14座、裝機容量約1191萬千瓦,僅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1.24%(截止2011年6月,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為96166萬千瓦)。目前我國已批準了33個核電反應堆,在建核電機組27座,總裝機容量2989萬千瓦,是世界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。到2020年,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占總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將提高到5%左右,安全、先進的第三代核電將是我國核電站建設的主流。但日本福島“3.11” 核泄漏事故以來,世界各國紛紛停止了新的核電站建設,我國核電制造企業除了在建項目外,已有半年多沒有承接新的生產訂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