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21年第一批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啟動后,內蒙古通遼市依托豐富的風資源與廣袤的土地優勢,按下風電建設“加速鍵”。2024年,通遼市新能源裝機突破1400萬千瓦,位列自治區第2位,預計2025年裝機規模將突破2000萬千瓦,占比達到63%左右。
通遼市青格洱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萬千瓦風電外送項目,正是首批大基地項目的標桿之一,也是通遼市第一批百萬千瓦風電基地的典型示范。協合運維為這一項目資產的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。自并網投運以來,項目穩定運行超一年,年度發電量指標圓滿達成。

項目所在地,成群的牛羊與風機相映成趣,勾勒出自然與能源共生的和諧畫卷
作為協合運維承接的首個大容量風電項目,其規模與示范性凸顯——分為科左中旗珠日河風電場(50萬千瓦)和扎魯特旗道老杜風電場(50萬千瓦)兩個場區,共安裝216臺風力發電機組,配套建設兩座220kV升壓站,年上網電量約為29.91億千瓦時,通過扎魯特-青州特高壓輸電通道外送至山東電網消納。
面對大體量項目的挑戰,協合運維迅速組建了一支能力全面、分工明確的專業團隊,并提前4個月入場開展生產準備。團隊嚴格按標準化流程推進檢修規程編制、施工質量監督、設備與線路缺陷排查等工作,經過與客戶的協同配合,最終實現兩座升壓站反送電一次成功,有效打通了并網的“綠色通道”。
然而,大容量項目的運營難點不僅在于前期準備,更在于長期運維的精細化要求:設備數量多、類型雜、技術復雜度高,生產任務量激增;與電網聯動更緊密,對響應速度和精準度提出更高標準。本質上,其核心挑戰在于系統復雜性,需依托智能化工具、規模化資源與專業化團隊的深度整合,重點考驗技術、資源、管理的協同能力。容量越大,詳細生產計劃的制定與執行越關鍵,因為一旦出現故障,可能引發更大范圍的風險與多方經濟損失。
為此,協合運維團隊針對每類設備運行特性制定差異化巡檢標準,通過智能機器人、在線監控系統與現場人工巡檢相結合的方式,構建多維度的設備檢查體系。尤其針對調相機這一維持電網電壓穩定的核心設備,建立了完善的運維管理制度、操作規范和標準、極端天氣應對策略和應急預案,執行每2小時一次的高頻巡檢,并進行定期培訓,通過多環節的精細化管控與執行保障調相機安全。
這種“精準+高頻”的運維策略在實踐中成效顯著:2024年11月16日,值班人員監測到4臺箱變繞組溫度達100℃,立即通知檢修工程師現場排查;12月14日日常巡視中,團隊發現調相機油凈化系統真空泵管道連接處漏油,迅速緊固處理,成功避免故障升級……
“及時發現問題為我們爭取了寶貴的檢修時間。若未及時察覺,可能導致箱變損壞,引發風電場局部或大面積停電,不僅影響發電效益,更會沖擊電網穩定,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社會影響將難以估量。”客戶事后坦言。
此外,團隊還對設備進行定期預防性維護,結合數據分析與預測性維護策略,提前發現并解決多個潛在問題,顯著提升設備可靠性與風電場整體運營效率。
除設備運維外,項目44條集電線路總長超700公里,均為地埋電纜,而且部分線路穿越農耕地。每年春耕、秋收前,運維團隊會開展電纜埋深專項檢查,并向牧民普及安全知識,設置警示標識;在冬季開化、汛期等基礎沉降期間,及時處理分支箱隔離刀閘觸點下沉隱患,全力保障設備與牧民安全。

運維團隊正在檢查地埋電纜
2024年,項目團隊收到客戶10余封表揚信,對協合運維在生產準備、反送電及日常運維中的高效執行與責任擔當給予高度肯定。

該項目對通遼市推進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,對內蒙古自治區風電產業規?;?、集群化發展以及全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。目前,協合運維在通遼市及內蒙古多地服務多個新能源項目,致力于為這片土地的綠色能源之路注入強勁動能。未來,協合運維將更加專注地做好運營服務,精益求精,用專業保障清潔能源資產的持續盈利能力。